Saturday, September 3, 2011

钱是拿来帮人的,而不是拿来娱乐。



这间孤儿院收留了700位的孤儿。当时我走进食堂时,看到他们享用白饭和清菜的午餐。他们微笑对着我们说''MI KE LA PA''.... 然后高兴继续用餐。



我心里来了一阵很强烈的感触!我该知足了... 该停下物资上的渴求和自私的自求自福的心态。平时向神明求保佑我发大财,让我买车买房子,只求个面子。但我从来没想过发大财后,让我去帮助一些更需要我去帮的人。

“钱是拿来帮人的,而不是拿来娱乐”。否则我们会时常抱怨和盲目的追求..

谢谢你们!让我知道赚钱的意义...



[Continue reading...]

Sunday, August 14, 2011

事业的心态

最近从大家口中学到很多知识。

1,把事业当成自己的娱乐。
2,事业是你的钱,为何会累呢?
[Continue reading...]

Wednesday, March 30, 2011

创业过程

创业的基本前提是什么?不是投资,不是有一个好的产品,这个前提存在于创业者的内心,那就是创业者的心态。

  一、要有适应角色转变

   创业者不同于打工。为别人打工,前面有老板替你撑着;而创业则是为自己做事,所有的压力和责任都承担在自己一个人的身上。所以在创业初期,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坚持,不能放弃;做到“耐”得住困难,“耐”得住麻烦,也“耐”得住挫折,这便是创业的“角色”心态。

  大多数创业者的资金都来自于自己或父母多年积攒下来的血汗钱,要对得起自己投资下去的血汗钱;区别于一般打工者,创业者需要的是主人翁担当责任的角色和心态。

  二、要有历经磨难

  创业是一件残酷的事情,一开始就取得成功者毕竟为数不多,更多面临的是失败。1%的成功者是从99%的失败者身上跨过去的,而不成功的原因可能也并不是因为创业者不够聪明、不够优秀、而只是运气不好,时机不对。古人说“未思进,先思退”,创业过程尤其是这样,所以,创业之初首先要对失败有思想准务,对困难有提前认知,这样在遇到苦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不会觉得那么难以接受。一旦面对失败,也要及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重振旗鼓。

  人的一生做什么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的,都会有酸甜苦辣,路是人脚踏实地走出来的,不可能会有不劳而获的事情。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业,没有不经受磨难就可能获得成功的。

  三、要具备快乐创业

  44年里,无数国内名帅和外教用尽各种训练手段,都没能将中国男足带入世界杯的殿堂。而神奇教练米卢,以“快乐足球”的理念,于2002年首次带领我们的男足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绷的过紧的弦或许难以演奏出动人的乐曲,甚至可能断裂,而稍微放松一点,就能演奏出天籁之音。同样,靠创意吃饭的广告公司里,也多半会放一些旋律较为轻松的乐曲;一份良好、宽松的心态,对于成功创业大有好处。

  创业一定不能心急。要一心一意地去从事,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有一种乐观的心态,不能愁眉苦脸,唉声叹气,这样的话对下属员工有着极坏的影响。

  四、要具备一定会成功

  各种行业都有成功者,别人能成功,自己为什么不能。话又说回来,那只是时间上的差异问题,创业的人是没有失败的,只有放弃者。看就看有没有真心投入。或许有人会说:“这个行为我不会做,做不懂。”那么反过来讲,如果不会、不懂,那就学呗!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任何一个人不学、不去尝试就能取得成功的。
去年年底,“东方讲坛、开业生涯”系列讲座以“快乐创业、和谐生活”为主题,让众多有开业意向的人圆了自己的老板梦。希望创业者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价值观和心态。
[Continue reading...]

未来我需要什么心态呢?

一件残酷的事情,一开始我不放弃去解救,但是面临更多的是失败。一旦面对失败,也要重振旗鼓。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坚持。我本身是很明白,但这样时候我那么难以接受事实。那个时候我就开始失去理智了!我现在才明白这是什么心态? 是真心爱上一个人,怕失去了她。


如果能回去过去。我会陪她一起去她想要去的理想的地方。


现在的我学会理解包容。未来的我需要是简单爱


[Continue reading...]

Saturday, February 26, 2011

Teaching Vajar Satua



This Flash Player was created @ FlashWidgetz.com.






[Continue reading...]

释迦牟尼佛教化的一生

Life Of Sakyamuni Buddha



释迦牟尼梵文शाक्यमुनिŚākyamuni),原名悉達多·喬達摩巴利文Siddhattha Gotama;梵文:सिद्धार्थ गौतमSiddhārtha Gautama),古印度释迦族人(生于尼泊爾南部),佛教创始人。成佛後的釋迦牟尼,尊稱為佛陀,意思是徹悟宇宙、人生真相者,「」;民間信仰信徒也常稱呼佛祖
公元前544年,人类最伟大的圣者,释迦牟尼诞生在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城。那时他作为国王净饭王的太子,名叫.乔达摩.悉达多,相传他的母亲摩耶夫人,因梦见一头大白象而怀孕,在赶回娘家生产的路上,于兰毗尼园中将他生下。悉达多太子自幼过着无忧无虑锦衣玉食的优越生活。十六岁时和拘利城的耶输陀罗公主结婚,一年后生下了儿子罗喉罗,生活奢侈舒适的太子,一直以来都不知人生的痛苦为何物。有一次他在外出游玩的时候,遇到了衰弱的老人,痛苦的病人和下葬的死人。这才明白了,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痛苦。于是他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十九岁那年,悉达多太子终于下定决心,舍弃一切荣华富贵与亲情,离开了王宫。到森林中做一个修道者。他四处参学,寻求人生的真谛。悉达多的父亲净饭王派遣大臣,想把太子带回家,却被他坚定的拒绝了。悉达多在尼连禅河的森林中,以种种难以想象的苦行修行了六年,有一天极度虚弱的悉达多晕倒了。徘徊在死亡边缘的他,认识到苦行并不能获得了脱生死的根本觉悟。于是,他接受了一位牧女的乳粥,恢复了体力,在河水中洗净身体后,来到菩提迦耶一棵茂密的菩提树下,他在座上铺了青草,一心端坐树下,就这样悉达多禅定了七天七夜。摧破了一切通往菩提之路的魔障。终于大彻大悟,觉醒成佛。号,释迦牟尼。时年三十岁,释迦牟尼成佛后,他在天神的请求下,开始为众生说法,他先后在婆罗奈斯的鹿野苑,王舍城的竹园精舍,舍卫城的祁园精舍等地说法。制定了戒律,建立上千人的僧团,他著名的上首弟子有,舍利佛.目键连.大迦叶.迦旃延.阿难陀等等。释迦牟尼成佛的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从不休息地向众生说法,直到他七十九岁高龄的时候,还在四处传教,受他教化的弟子中有,国王.贵族.军士.商贾,也有妓女.乞丐.贫苦的大众,还包括他的养母,妻子.儿子.后来也都成为他的学生。无论贫富贵贱,释迦牟尼佛都平等无碍的慈悲对待,用种种善巧的方法,教化人们从痛苦烦恼中解脱。人们尊敬他为佛陀,即觉悟者。释迦牟尼佛向众生揭示了生命的真谛和宇宙的真相。指导众生放下,贪.嗔.痴。修持戒.定.慧,彻底转变人们对世俗的欲望和认识,超出生死轮回范围,而达到这种转变的最高目标,解脱。


公元前485年,七十九岁高龄的释迦牟尼佛,即将进入涅盘,他在拘尸那末国的娑罗树林中头向北方,侧身而卧,此时,他依然谆谆不倦地为弟子们做了最后一次说法,还收下最后一个弟子。之后,释迦牟尼佛进入了不可思义的涅盘境界,圆满结束了他光辉伟大的一生。佛陀涅盘后九十天,由大迦叶.阿难.优波离等五百大阿罗汉的常随弟子共同完成了佛经的第一次结集。在后来的几个世纪内,佛教徒举行了多次结集大会,汇集成今天三藏三十二部佛教经典。使佛陀的真理言教能够流传至今。2550多年来,依佛陀教化修行而得教的人数实在难以统计,受佛陀之光庇护的人们遍布世界每一个角落。


释迦牟尼佛用他完全无我利他的言行,树立起了人格的最高典范,成为众生的救主和伟大的导师。



第一篇、释迦摩尼佛是人不是神

释迦摩尼佛不是神,不能把他是为凭空想象出来的上帝。他是人,有名有姓,有父母,有出生时间、地点,有养育他的姨母,也曾经娶妻生子。只不过是通过历经艰辛修行,对人生的认识超脱了生死,人格达到了最完美的境界,成为了大知大觉的人,他的人格智慧值得世人崇拜,他所创立的佛学理论对世人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而受到世人的公认。
释迦摩尼佛创立佛教的前身是一种佛陀教育,是把他的理论和思想传给世人,让世人从中受益。与儒学和道学差不多,是把佛学的思想通过教育的形式让世人明白生死的道理,从思想上真心觉悟起来断却生世的烦恼,从而解除痛苦。原始的寺院实质上是佛家讲学和修学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大学。佛、菩萨、罗汉相当于现在大学里的学位,这些称呼不是对某个人的专称,是对同一个学识级别人的统称,表示学识的渊博程度,僧人是佛家学校里的专职学生或老师,弟子是社会学生,所以寺院相当于一所学校,佛学就是学校里的专业学科。既然佛学是一门学科,就具有教学的本旨和内涵。其内涵覆盖生死和人类的所有思想教育,其理论又具有哲学性质,但又不是哲学。
释迦摩尼佛创立佛教,其根本宗旨就是觉人救世、自救救人,理论本身就博大精深。佛教从创立到现在流传两千多年,已经遍布全球。但是许多宣扬佛教的人没有理会到释迦摩尼佛理论的本旨,忽略了佛陀教化在世间的精神而侧重玄谈,使许多信仰佛教的人,也偏离了佛学理论的本来轨道。历史上供奉释迦摩尼佛是对佛主的尊敬形式,逐渐演化把他当神供养了,佛教也就成了宗教,释迦摩尼佛和诸位菩萨就成了无所不能的天神了,罗汉自然就成了护法的天兵天将了。

从上面的介绍,是告诉我们:学佛的人要正确认识佛教,正确认识佛教的创始人释迦摩尼佛

释迦摩尼的家谱

  释迦摩尼佛的种姓属释迦族,其祖先居住在中亚细亚,属于雅利安人。佛纪前两三千年时,居住在中亚细亚的雅利安人发起了一次移民运动,开始往印度的波斯移殖,在移民的同时遭到了当地其他种族的抵抗,由于雅利安人体制强壮,通过激烈的征战终于征服了当地的最有实力的体质矮小的罗毗荼族人,控制了整个印度,并在那里建立了许多城国,奠定了雅利安人在印度的基础。释迦摩尼祖先的释迦族就是征服雅利安人的一个派别。
  释迦摩尼的远祖最初的王名叫众所许,同性承传到大善生王,这就是释迦摩尼的七世祖。大善生王有子名师摩懿,师摩懿有子忧陀罗,忧陀罗有子瞿罗,瞿罗生有一男一女,男名师子颊,女名耶输陀罗。师子颊生有四子,长子净饭大王就是释迦摩尼佛的父王。净饭大王在他的亲族中迎娶了拘利族王国天臂城阿拏释迦王的公主摩耶和其妹妹摩诃波阇波提为妻,摩耶夫人就是释迦摩尼佛的母后。

 蓝毗尼花园太子降生

   在靠近喜马拉雅山南麓森林茂密的地方,释迦摩尼的祖辈建立了一个国家叫迦毗罗卫国,这个国家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定祥和。国王叫净饭大王,又是释迦族的族长德高望重,智胜英武,很受人民爱戴。净饭大王在家族上是一族之长,政治上是国家领袖,贤德聪慧,才智过人,把国家治理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由于大王功大德高,成了当时远近闻名的贤王,追求大王的王公贵族的公主小姐踏破门槛,通过了解,最后选定了拘利族天臂城国君善觉大王的公主摩耶成婚。二人是天赐良缘,如鱼得水,幸福美满。寒来暑往,春去秋来,就这么一晃好多年过去了,可是夫妻没有一个孩子,作为一个国家的大王,没有后代继承祖业是一个天大的问题,所以夫妻双方都难免忧郁。到了摩耶夫人四十岁的时候,有天夜里,朦朦胧胧中,见一位仙人骑着头白象走进自己右肋进入腹中,不久而有身孕。到了春末夏初时节的一个月满的日子,摩耶夫人突然想要到蓝毗尼花园游玩,此时摩耶夫人已经怀胎十月,快要生产的时候了。摩耶夫人也知道,按照当时的习俗,夫人生产要回娘家生产,也准备逛完花园顺便回娘家生产。请示了大王之后就到花园,走到一棵无忧树下时,看到鲜花满树,一时性起,伸时折花,动了胎气,就在无忧树下生产了,太子落地,万华绽放,百鸟鸣唱,空中天女散花,华幔飘缀,天降彩瑞,仙乐鸣扬。太子降生后即立地能行,脚踏之处,步生莲花。便向东南西北各行七步,口中念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天空现九龙喷施热凉香雨为其沐浴,天王梵神恭敬地捧住琉璃床和华盖为其服务,并赞美太子的降生。

   人民听说有如此祥瑞,都争先恐后的聚集到罗毗尼花园为国家有了如此吉祥的太子庆贺。净饭大王得到有了太子的消息后,更是喜不自胜,但是当时听说有此异象,也不知是喜是忧,于是请了婆罗门看相的人给太子相命。相者告诉大王:拜望这位太子的尊颜,非一般人能比,将来必定成为释迦族和世人的殊荣,继承王位不仅可以做君主,而且能成为统领四天下的稀有圣君,能使五印诸王乞盟,能赐世界光明。于是大王便请人为太子起名悉达多(译成汉文即吉祥)。

 少年教育

  迦毗罗卫国有了祥瑞太子,邻国国王,宗族王亲都争先恐后的来贡献香车宝马、七宝器具,表示祝贺。
  太子出生后的第五天,是太子的命名典礼,有权威的婆罗门学者都受到了国王的邀请,要为太子选择最好的名字。这些婆罗门学者根据太子出生时的祥瑞,反复商量,最后给太子取名叫悉达多,意思是一切义成。正当迦毗罗卫国处于欢乐时候的第七天,悉达多的母亲摩耶夫人突然不幸辞世。所好的是摩耶夫人的胞妹摩诃波阇波提自愿代替姐姐担负起了抚养年幼太子的义务。尽管姨母摩诃波阇波提给与了太子无限的抚爱,净饭大王依然不放心,为了给与太子更好的环境,又选取了32名宫女相助,8名宫女抱持,8名宫女洗浴,8名宫女喂乳,8名宫女陪太子嬉戏,使太子在幼年是到就受到良好的抚育和特优的生活环境。
  太子到了7岁,性情变得庄重安静,显示出超常的智慧,一切孩童游戏和玩具都不能激起他的兴趣。按当时婆罗门教传统习惯,其父亲就聘请文武百科高人教其学五明,习文武、熟吠陀(婆罗门教的经典)、问医学,给予太子最好的教育。在当时印度最高的学术就是婆罗门的五明和四吠陀,于是,净饭大王便把当时婆罗门最有权威的学者请来教授太子。太子从7岁到12岁这几年把语文、工艺、医学、论理、宗教的声巧方因内五明学了个精通,把养生、祭祀、兵法、咒术四吠陀学了个明透。看看太子如此聪慧,原来的教师把自己的平生所学都交给了太子,再也没有可教的了,都一个个主动辞职。
  为了把悉达多太子培养成文武双全的英明君主,从12岁那年,净饭大王又请来了武术和用兵的阵法教练,教太子习武。太子本来就臀力过人,一切兵戎阵法、百般武器,在很短的时间内都运用自如,精通纯熟。为了检验太子对武术学习程度,净饭大王下令召集释迦族所有童子举办一次武艺擂台大会。在擂台上比赛射箭的时候,太子的堂弟提婆达多一箭射穿3鼓,太子的胞弟也是一箭射穿3鼓,赢得了观看着的热烈掌声。轮到悉达多的时候,他嫌弓力太小,就请告父王取出更硬的弓弩。净饭大王令人取出去库存的最硬的良弓来,悉达多太子张弓拉弦,一箭射穿7个铁鼓,观众欢声喝彩,掌声雷动。净饭大王看到太子如此精湛的武艺,路露出了骄傲的微笑。

释迦摩尼佛的婚姻

    悉达多太子少年老成,知识精通,武艺超群,长的又仪表堂堂,相貌非凡,很多王公贵族的千金小姐无不想得到下达多的宠爱,嫁给这位超凡的太子。净饭大王为了让悉达多太子挑选一个美貌贤惠的王妃,每天都举行豪华宴会,让这些年轻美貌的王族公主小姐陪住悉达多太子狂欢歌舞,酒醉歌迷。
    但是所有这些都没有引起悉达多太子的兴趣。此时的悉达多太子,已经思想成熟,考虑的不是个人问题。与父王到民间考察时看到的情形历历在目:烈日当空,辛苦的劳动者还在汗流浃背的劳动而得不到休息;农民再翻开土地后,土里的虫子被飞禽喙食;人类对野生动物的猎杀,人与人之间的征战等等,在他的思想中一直出现的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生物之间为什么存在那么多不公平?劳动者为什么不能获得美满幸福的生活和充分的自由?为什么都是生物有的生存权利却被剥夺?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正是由于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悉达多太子,尽管每天笙歌艳舞,还是郁郁寡欢,愁容满面。
    净饭大王看到这样还不能解除悉达多太子的愁容,就又集合全国最优秀的工匠,建造了四时宫殿。里面实四季如春,声乐陪伴,歌舞升平,专供太子居住。认为这样总可以解除太子的烦恼了吧!但是弱肉强食、征战厮杀、众生痛苦、世事的残酷,一直印在悉达多的心中,郁积的心中愁思始终不能释怀。
   净饭大王用尽了千方百计,也没有改变偶遇的性情,的确没有办法,就在悉达多太子17岁时,为其选了一位德貌双全女子为王妃。这位王妃是迦毗罗卫国邻国天臂城主善觉大王的长女,窈窕之态如春风摆柳,凤仪娇容生人间仙子。新婚燕尔,琴瑟和谐,太子的脸上露出了一些笑容。此时净饭大王高兴非凡,发愿要静修德行,广施仁政,用人唯贤,爱民如子。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大王命令大臣和全国的婆罗门,废弃谋权术数,学习治国济世之法,祭祀诸天善神,祈祷万民安乐,用这一切举动,为太子祝福。
    不久,其妻子有了身孕,王宫上下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悉达多太子看到妻子大腹便便,行走困难的样子,不禁又想起了人生的诸多苦楚。又过了段时日,王妃生产一小王子。之后的生活更增添了悉达多太子的许多烦恼。妻子生产的痛苦,诸多家务的烦扰,让悉达多苦不堪言。
    由于在太子出生时,相者有语言,将来太子要出家修成拯救世人的善果。净饭大王深怕这个结果发生。看到尾悉达多太子娶妻后,太子的心情有了改变,认为女人可以拴住悉达多太子的心。一次又安排手下大臣广挑美女,让她们采用各种方法获取太子的宠爱。于是,媚眼送情,香艳诱惑,蜜语撒娇,甜言献媚,莺啼燕语,妖冶媚姿,不断向太子施送。悉达多太子想象妻子怀孕生产的痛苦,着实婚姻产生了厌倦,所以这些美女的诱惑始终没有打动太子的心。
   
日复一日,太子渐渐厌倦了宫廷生活和家庭的束缚,经常到僻静的林间静思如何解除人生诸多烦恼的问题。于是产生了摆脱宫廷、摆脱家庭出家修行的念头。

第七篇  太子出家

当太子厌倦了宫廷生活的烦嚣后,就向其父王提出外出游玩的要求。看着太子的痛苦,作为国王的净饭大王着实心痛儿子,心想就让儿子出去散散心也好。但是净饭大王也深感担心,怕儿子出游时再看到烦心的事物,于是提前命令宫廷卫队清理沿途的环境,包括乞讨者、羸弱者、病痛者等有碍太子出行的扰心事物和境况,并沿途布置鲜花美女和欢迎的人群。
但是不论怎样用心布置,都没有那么完美,也没有打动太子的心,沿途还是出现了纰漏。太子第一次出游,就看到了在远处拄着拐杖的老人,头白背偻,目瞑身颤,行动迟缓,举动困难。于是问随从,这是此刻变相呢还是命运本来如此呀?随从答道:人都要经历出生、成长、青年、壮年、老年、死亡的过程,到了老了的时候,眼老色衰,记忆减退,愁多乐少,身体机能衰退,就逐步走向死亡,身体消失,这是不可避免的。随从的话让太子心灵颤栗,想到了世事如梦境,老患的痛苦让太子产生了对世人生世的怜悯,感到了悲伤厌惧,也好像一下子产生了老之将至的感觉,那种痛苦难以名状。第二次出游看到了街道上一个垂死的病人,呼吸急促,身如枯木,眼中泪流,口中呻吟,痛苦万状,那痛不欲生的样子让太子又想起了人生的痛苦和烦恼,感到人生就像大海航行随时都能被惊涛骇浪吞没,所以又感叹人生之苦;第三次出游,净饭大王做了精心布置,安排了许多美女在园林里等待王子的到来。不巧的是太子刚出城,就遇见了一大群人悲惨号哭,原来是一帮人太这一口棺材走向城外埋葬。太子知道是谁家的生命又消失了,魂魄离开了身体,六亲难留,夫妻恩短,枯木般的身体被抛荒郊野外,不久腐烂消失,就更加悲叹人生死亡之痛。当走到一片园林的时候,只见山清水秀,林茂葱郁,灵禽飞鸣,清幽静谧,好似天上乐园,不禁喜欢非常。于是走进园林,但是很快就被父王安排的美女包围。对美女事先授意,谁有本事能让太子快乐就能得到奖赏,美女们各自施展自己的看家本领,向太子讨好,妖冶献媚,莺声撒娇露体献身,百般诱惑。但是在太子严重这不是美,而是更加看清了人间女人们为了争宠的丑态。太子并不否认女色之乐,总想爱欲的快乐如果没有生死的痛苦,不是短暂而是永恒的多好呀!美女虽美还是有颜老色衰的时候,也摆脱不了死亡的痛苦,想到这些,爱欲之乐都被灭身的恐惧冲走了,意思到了五欲是灭身的根源。
从此,他便静坐在阎浮树下,考虑人生的生死、起灭、无常转变的问题,感到人有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倍感生命之无常,苦思冥想,没的结果,又加上对当时的婆罗门教不满,逐渐形成离家出走、到山涧林下修行的念头。
净饭大王为了能阻止王子出家,想尽了办法,于是有专门修建了供王子娱乐的宫殿,选派色艳艺绝的美女,为王子服务。

但是美女们终日演奏总有困倦的时候,当看王子休息了,美女们怕打扰王子休息又怕王子随时醒来,就随地休息了。王子睡在床上听着烦扰的歌舞音乐停下来了,便感到了一片清净。于是披衣下床,正准备到外边享受一下也的清净,走到大厅看到的却是昏睡的美女们:仰天而卧的、卷曲佝偻的、倚墙歪头、流着口水的、打着呼噜的、开口磨牙的,璎珞象锁链,衣服象绳索,有的像挂在墙上的死人,有的像上了绞刑的犯人,丑陋无比。再看看床上的妻子耶输陀罗,怀里抱着儿子罗睺罗也披头散发,又是一阵感叹。于是坚定的产生了一个念头:出家!!

29岁那年(有说19岁)舍弃奢华富贵的王族生活,偷偷离家,走进深山苦行林,开始了出家修行历程。

 
后来,净饭大王得知此事,就立即派王师追赶,百般苦劝,也无济于事,没有办法,就从王师中选出了憍陈如、陈舍婆誓、摩男跋提、十力迦叶、摩男俱利五人侍奉太子学道。

太子迦耶山苦修

悉达多太子舍弃国家,告别前来寻找他的大臣,度过了流水湍急的恒河,经过灵鹫山进入了摩羯佗国,来到苦行林,开始了苦修的历程。频婆娑罗王听说悉达多是释迦族的王子,也非常尊重,于是亲自到苦行林会见悉达多,通过讨论,频婆娑罗王才真正认识了悉达多王子是世间少有的求道者,等待悉达多王子修行成后得超度。
太子辞别了频婆娑罗王,又开始了他的苦行历程。有一天他到了人一个非常寂静的森林,遇见了阿罗兰仙人。阿罗兰仙人是信奉数论派的权威,太子给他提出了许多修行的问题,阿罗兰仙人用极其巧辨的言语给太子讲了修行大要:如果想要断绝生死的烦恼,先要远离世间纷扰,修学禅定,布施与人,喜好乐法,远离世俗,心安无我,除却爱恨才能圆满觉悟,这是修行的第一重天,也就是初禅天。到达初禅天之后,精进勤学,依法修进,就能进入二重禅天;累积功行,消除爱乐,可进第三禅天;乐著心释,超然解脱,就进入了第四重天;苦乐俱无,智慧激进,忘记我执,静寂修养,忘记色欲,四大皆空,就会显出解脱之光。
太子得到了阿罗兰仙人的启示,就再次关于迦瑜山优留毗罗西那尼村的苦行林修道。这里面临尼连禅诃,背靠苦行林,天清地寂,鸟唱水流,真是太子要找的修行之所。
当时太子到苦行林的时候,憍陈如、陈舍婆誓、摩男跋提、十力迦叶、摩男俱利五人是侍奉太子留下的,由于太子到处参学,中间分开了。无人听说太子又回了苦行林,都从各方赶来与太子共修苦行。
太子苦心修持,专修参禅,正心诚意,废寝忘食,忍人不能忍,耐人不能耐,直到后来,形容枯槁,面目全非,只剩下皮包骨头。每天一麻一米,进行了六年苦行,身体枯瘦如柴,几次晕倒,醒来继续修持,还是没能解脱。仔细思量,才知道肉体的苦行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经过六年的苦修,后来认识到苦行也不是通往解脱的正确道路。太子想起当初在王宫里的时候,坐在阎浮树下静思的种种问题,与现在比较起来,又有什么两样?于是便放弃苦行,另辟蹊径。
太子先走到尼连禅河洗了个澡,谁知六年苦修,身体竟然一点力气也没有,竟疲惫的倒在了岸边,过了一会儿,太子攀住岸上垂下的树枝站了起来,走不几步又瘫倒在岸上。这时,恰好河边有一名叫着难陀波罗的牧羊女在河畔放羊,看到一位年轻瘦弱的年轻沙门无力的倒在河边,便生起同情之心,捧起一碗乳糜献给了王子。
此时,憍陈如、陈舍婆誓、摩男跋提、十力迦叶、摩男俱利五人见到太子接受牧女的供养,十分惊奇,想不到十分精进的太子见到一位妇人就退失了道心,与中途堕落的修道者有什么区别,此时的他们还真是有点看不起太子,于是远远的躲开了。
太子体力恢复后,看不到了憍陈如、陈舍婆誓、摩男跋提、十力迦叶、摩男俱利五人,就独自再次度过尼连禅河,走到迦耶山的一个小山旁的菩提树下金刚坐上,坐禅思维,发誓如果不能了脱生死,到达正觉涅槃的希望,不离此坐。于是开始了默默思索解决生死问题的禅修。 

静悟成道

  释迦牟尼放弃苦行生活后,来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密的毕波罗树(又译菩提树,即无花果树)下坐了下来。他发下誓愿:我如果不圆成正等正觉的佛果,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他重新调整修行的方法,端身正意在菩提树下结跏趺磐坐,静思默想。他的思维追忆着过去的经历,用大智慧观照宇宙人生的缘起本心,经过长时间的思索,进入一种明白醒悟状态,达到既不知道满意又不知道失望的状况,似乎妄念消失,智慧涌现,黑暗过去,光明到来。
  在这期间,所有修道的人都希望太子能尽早开启正觉大门。当修炼即将成佛的时候,祥光上冲死亡与欲念之魔的魔宫,魔王波旬惊慌了,他们怕太子一旦开启了正觉大门平分他们的势力,想阻挠他圆成佛果。于是就设置道道障碍,阻止太子进入真正的觉道,便命令三个魔女前去蛊惑他。
  魔王波旬有三个女儿,一名特利悉那(爱欲),一名罗蒂(乐欲),一名罗伽(贪欲),魔王就遣使三个女儿盛装严饰,罗杀临风,兰麝馥郁,凌波微步来到太子身前,殷勤献媚,桃面嫣然,各施法能,向太子施法。然而太子在宫中都已经对美女和诱惑都失去了兴趣,深心寂定,视而不见,犹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三个魔女不肯死心,又竭尽种种妖娆之态,淫蝶之状,使出看家本领诱惑太子。太子色厉内荏训诫道:你们身形虽好,心术不正,好比精美的琉璃瓶贮粪便,自不知耻,还敢来诳惑人心,真是自不量力。于是太子使出修成的法力,使魔女得见自身恶态,骷髅骨节,皮包筋缠,脓囊涕唾,丑状鄙秽。魔女看后,羞耻惭愧,狼狈而遁。
 魔王波旬见魔女无功,十分震怒。他自恃神通,召集所属全部魔将魔兵毒虫怪兽,带上毒雷毒箭,如蜂如蚁杀向太子。已经修成菩萨道的太子稳坐金刚宝座之上,毫不恐惧惊动。魔王的毒雷毒箭,射到近处皆纷纷散落。他告诉魔王道:我所以得成菩萨道是因为从三僧祗无央数劫以来,积集了无量福德智慧,圆满了六度万行。你来攻我,不是以卵击石,自取破灭吗?
魔王不听劝告,一味蛮横,率众向前,释迦牟尼以修成的果功,身放净光,屏退魔众。天帝又请菩萨相助,菩萨使法,洪水滔滔汹涌而出,恶魔怪兽尽淹其中,狼狈败退。(根据佛教记载认为,世界自成至坏叫一劫。)
太子击退魔鬼后,深入三昧的禅定境界,进入了无妄无念的领域。在菩提树下趺坐四十八天,到了十二月初七日晚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他默坐金刚座上,无量阿僧只劫以来的森罗万象如在眼前,种种禅定境界示现,十方无量世界和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一切事情都能遍观,三界因果一览无余。十二月八日凌晨,明星出现天上,他豁然大悟,得无上大道,成为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在菩提树下升座之后即祥光照跃天地。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成佛之时,大地震动诸天神人齐赞,地狱饿鬼畜生三道的许多苦厄,一时体息,天鼓齐鸣,发出妙音,天雨曼陀罗花,曼殊沙花,金花、银花、琉璃花、宝花、七宝莲花等。

鹿野苑初转法轮

释迦牟尼成佛后,就通过迦尸城向鹿野苑行进,开始了成佛以来的第一次说法传教。
鹿野苑位于恒河和波罗奈河之间叫做贝拿勒斯的地方,树密林茂,鸟鸣兽藏,幽寂静雅,中间有座苦行林,鹿野苑就在苦行林中。释迦摩尼佛知道,曾追随伺侯过他的憍陈如、陈舍婆誓、摩男跋提、十力迦叶、摩男俱利五人,在贝拿勒斯鹿野苑中力修苦行,正待度化,便前往鹿野苑。
憍陈如等五人开始见到释迦摩尼佛不不打算搭理,他们还一直记恨释迦摩尼佛接受牧羊女供养的事。释迦牟尼走到五人跟前说:你们不欢迎我是吧?佛陀一语道破了五人心底,五人不禁震惊。再细看释迦摩尼佛慈眉善目、威严圆满,五人不仅又一次感到惊奇:仅仅一个月的时间,法相竟有如此大的变化,不禁生起崇敬之心。请释迦摩尼佛上座,求教修行之法。释迦摩尼佛向憍陈如等五人说法道;象你们这样偏执的修行永远也达不到正知正觉,偏于苦或偏于乐的修行都成不了大道。欲求大道应防止两个极端,享乐纵欲的生活是堕落,禁欲的苦行生活是痛苦。避开这两个极端,行于中道,才能智慧觉悟。就在此地,释迦摩尼佛向他们传了四圣谛、八正道。五人听后,顶礼拜服。佛陀的法宝使五人脱离了五蕴之无常,脱出生死的苦海。于是憍陈如等五人皈依了释迦牟尼佛,同时被度为比丘,成为最早的信徒。
   至此,释迦摩尼佛认为:佛(师尊)法(四圣谛)僧(五比丘)具备,名之为三宝(佛宝、法宝、僧宝),于是佛法就可以大传天下,广布十方,接引一切众生进入光明大道,获得究竟圆满的解脱了。从此开始了传教布道的工作。

    佛陀度化耶舍

 自从憍陈如等五人皈依佛陀后,佛陀就带领他们行化在缚罗迦河的沿岸。
 再说波罗奈城里面,有一个很富有叫耶输伽父的长者,儿子名叫耶舍,天资聪慧,夙根深远,家中是这个国家首屈一指的富翁。耶舍身挂璎珞,男仆女佣,前呼后拥,生活豪华。在佛教看来,这种富贵荣华都是善因所致。有一天他睡觉醒来,忽然间看见女佣东倒西歪地斜睡眠丑态百出的难看情境,感到触目惊心,十分厌恶。又看到自己私爱的舞女正在与音乐家戏弄,感到了无比愤怒。因此就产生了一种要厌恶现世,摆脱烦恼,超脱世俗,清净幽居的心念。他就发疯般的渡过缚罗迦河,猛然间听到佛的声音说:汝可以过来,我这里有离苦的方法。耶舍一听佛陀法音,顿时觉得身心清爽,就不顾一切奔到佛前,看到佛的清净庄严,威德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心里非常欢喜,当下就五体投地,请佛陀度他。佛陀答应了耶舍的要求,对他说法开导,耶舍当下深悟诸法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远尘离垢,得到了法慧的清净。释迦牟尼佛又为他说了四谛法门,于是求佛度他出家。佛说:善来比丘。而耶舍的须发自然落了下来,成了一个清净庄严的比丘了,耶舍当下大彻大悟,证得了阿罗汉果位。
 耶舍父亲,名叫耶输伽父,他是佛教中第一个皈依三宝的优婆塞弟子。
 到了夜晚,耶舍的父亲,还不见儿子回家,四处寻找,走到缚罗迦河边上,看到耶舍的鞋子丢在河边,就跟踪寻到佛这里来。佛就叫耶舍暂时回避一下,以免他父亲知道儿子出家,他一时想不通而痛苦。佛问耶舍的父亲说:你是不是寻找你儿子?” 耶舍的父亲说:是的。佛说:汝既寻儿而来,请坐下先听我讲法。佛为他说四大五阴苦、空、无我等种种法。耶舍父样闻法之后,当下开悟,得大自在。佛为他专授三皈依法。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简称皈依法。后来耶输伽父看到儿子耶舍已经是一个道貌庄严的比丘了,心里也感到非常欢喜和安慰。
 耶舍还有五十个最要好的朋友,耶舍是他们所信仰的最尊敬的兄长。耶舍的学问、道德和财富等,都在他们之上,特别是智慧更比他们大得多。大家一听到耶舍皈依佛出家了,耶舍的五十位朋友也觉得这位伟大的释迦牟尼佛值得他们崇拜,就一起来寻找耶舍,要求引进,求佛化度。佛陀知道耶舍的朋友善根成熟了,可以得度,就接受了他们的要求。佛对他们说苦集灭道四谛法门,个个都得法眼清净,证得罗汉的果位。这是佛成道以后,第二次又度了耶舍和他的朋友一共五十一人。同时还有一个优婆塞耶输伽父。
 度化三迦叶


 释迦牟尼佛度化了耶舍等五十一人后,又观机施教,知道了迦叶波兄弟三人,善根成熟了,可以去教化他们。
 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对50多位弟子说:现在世间有无数众生在迷途上受着痛苦,很需要你们去解救。你们的责任,就像去消灭燃烧着的大火一样,而佛法就像净水一样,你们都要为弘扬佛陀的教义而踊跃去各方行化布道。为了能普及佛法,增多教益,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们随缘行往各方。释迦牟尼佛也自己单独向伽耶山走去。
 拜火教就在尼连禅河沿岸的苦行林。优娄频螺迦叶是老大,当时在印度九十六中外道中间,很有威望,他有弟子五百多人,是著名祀火婆罗门的首领,又是频婆娑罗王的师父,年龄已经一百二十岁高龄。当然他是一个目空一切、非常傲慢的老外道。释迦摩尼佛当时只有三十岁,想去教化一个一百二十岁骄傲成性的老迦叶,困难可想而知。
 释迦摩尼佛下定决心,到老迦叶修苦行的地方去访问他们。释迦摩尼佛从河水里走过。由于佛的神力,使河水当时居然两边分开,河中出现一条大路。这位老迦叶和他的弟子们,从老远的地方,就看到有一个年轻的比丘,跳到恒河水里,以为一定会被河水淹死。老迦叶发了善心,就叫弟子们放了一条小船,赶快去抢救这个比丘。等到小船靠近时一看,河中居然出现一条大道,大家心里都感到非常奇怪。老迦叶就对弟子说:他神力虽大,还比不上我道高。老迦叶就对佛说:年轻比丘,你上我的救生船吗?佛答:很好。” 佛又显了神通,顷刻间,佛从船底心中涌了出来,坐在船上,这只船又不破又不坏,依旧完整如故。此时,大家都感到惊奇,口虽不言,心中对释迦牟尼佛非常尊敬。可是老迦叶却傲慢的对弟子们说:彼道虽高。不如我道高。佛对老迦叶说:我想借你的地方住几天好吗?老迦叶回答说:我这里没有空房间。佛就特地指着老迦叶降伏一条毒龙的石屋说:这一间房子可以让我住吗?老迦叶就心存恶意的答应说:好,如果你一定要住,我可以让你去住。但是老迦叶心想,要不了多久你就会自己跑出来。释迦摩尼佛没有走出石屋,这时,迦叶等许多弟子们,心中都万分的担心,认为这样一个相貌端严的比丘,今夜要被毒龙吃掉。
 夜里,这条毒龙真来了,瞋心大发,扑向了佛,释迦牟尼佛手捧钵孟安然不动,施法放出三昧火,烧得毒龙无处藏身,只好躲到钵孟内藏身,龙头紧靠着佛的手,表示愿意皈依。这条毒龙从此改恶从善,成为护法天龙之一。现在各处寺庙、大殿,塑造佛像后面的圆镜上,都塑有一个龙头,或是九条龙,就是表示天龙护佛。
 这天深夜,老迦叶和他许多弟子都看到火光烛天,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烈火,认为可怜的年轻比丘,一定是被火烧死或被毒龙吃掉,心里都在痛惜。到了天亮,老迦叶带着许多弟子,打开房门一看,都吃了一惊。毒龙乖乖地躲在钵孟里。老迦叶此时已经知道了比丘的道德威力,害怕弟子们生了异心,就对佛一连进行了经过十八次的施法,释迦牟尼佛每次都显示了神通威力,让老迦叶信服。但是老迦叶口中一直很硬,不愿认输。释迦牟尼佛运用他心通的特种功能,把老迦叶的起心动念和盘讲了出来,使老迦叶心悦神服,五体投地。他就以十分惭愧的心情,对他的弟子们说:今天我才觉悟,我道虽高,实在比不上释加牟尼佛。
 优娄频螺迦叶皈依佛后,认识到过去所修的祀火苦行,完全无益,浪费时间和精力,将来纵然升天,乃至生到最上一层无色界天,福报享尽,还要降落到三界之中,经受生死轮回,现在要痛改前非,拜佛为师,投佛出家修行学道。就对弟子们说:现在我要跟佛出家,你们打算如何?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们老早都想跟佛去修行。只因碍于你的面子,不好意思开口,现在你要随佛出家,我们一致赞成,我们五百个师兄弟,统统随师父跟佛出家。老迦叶就把祀火的道具法器,统统丢到恒河里,带领了五百弟子跟佛出家了。后来依教修行,个个都证得罗汉的果位。
 老迦叶有两个弟弟,一个叫那堤迦叶,一个叫伽耶迦叶。他们在恒河流水中,看到大哥优娄频螺迦叶的祀火所用的道具法器从上游飘来,心里十分不安,不知道大哥那里出了什么严重事情,马上派人去打听消息。后来知道大哥和五百弟子,接受了释迦牟尼佛的教化,大家都随佛出家去修道了。那堤和伽耶两弟兄弟商量了一番,认为大哥年高道深都拜佛为师,何况我们得到行呀!于是各自带领自己的二百五十个弟子,赶到苦行林和大哥优娄频螺迦叶一起跟佛出家,迦叶三弟兄同弟子一千多人皈依了佛陀。
至此,释迦摩尼佛给皈依弟子说法后,建立了广布佛法的僧团队伍。

频婆娑罗王的皈依

 
佛陀度化三迦叶后,带领1000多弟子,应摩竭陀国频婆娑罗王的邀请,离开了迦叶的苦行林向摩竭陀国首都王舍城而去。有一天来到灵鹫山顶,这里林深树茂,花卉争艳,是一个风景美好的地方,佛陀就暂时在这里住下来休息。
 王舍城的人知道三迦叶兄弟皈依佛陀经过,都赞仰佛陀,这些消息很自然也传入频婆娑罗王的耳中。十多年前佛陀经过他的首都之时,频婆娑罗王曾要求太子在他证悟后要来救度他,这预言今日竟能实现,频婆娑罗王感到真是千生难遇的幸运,自然高兴非常。于是立即派遣使者往灵鹫山顶上去迎接,自己带着大臣、眷属、婆罗门,在王舍城外的竹林旁恭迎。
 佛陀进入城中,民众夹道欢迎,顶礼膜拜,高声欢呼。到了王宫,频婆娑罗王请教了优楼频罗迦叶为什么舍弃万人敬仰的拜火教而皈依佛陀的问题。优楼频罗迦叶坦白说出他内心的真诚之言,以及赞美佛陀巍巍的功德,频婆娑罗王听得啧啧称赞。佛陀又给频婆娑罗王讲了生死起灭的因缘无常之相,布法十善业。频婆娑罗王听了佛陀从他大智觉海中流露出的法语和认识宇宙的真言,从思想认识了人生生死起灭的道理,烦恼从心底内心得到了解脱,即时感到神情气爽,万念轻松,得到无上法眼净。
  频婆娑罗王非常感激佛陀的开识,大众也感动得流着眼泪,于是他们都皈依了佛陀。

 竹林精舍度舍利弗、目犍连

释迦牟尼佛度频婆娑罗王后,频婆娑罗王在王舍城的竹林建筑了一座精舍给佛陀,佛陀带着1000多名弟子住在竹林精舍,从此开始有了固定的讲经说法的布道地点。在竹林精舍里,这些弟子们都以佛陀为中心,共同过着像渐渐形成的僧院生活。
在竹林精舍说法不久,佛陀通过他的弟子马胜比丘,传授了佛的因缘教法,化度了六师外道之一,删阇耶教徒舍利弗和目犍连,以及他们的弟子,一共二百个人,随佛出家。
舍利弗,本来的名字叫做优波室沙,译为秋鹭,因为秋鹭鸟的眼睛生得非常犀利,舍利弗的母亲眼生得十分犀利,人称她舍利,和母亲名字连在一起,就叫做舍利弗。舍利弗是一个非常聪明智慧的婆罗门教徒,精通印度的智书、十八经、四韦陀典。他在七岁的时候,辩论就胜过十六国的论师,这样舍利弗的名字就名闻天下了。舍利弗有一位师兄弟,名叫目犍连,也叫做拘律陀二人是亲密朋友,他们订有一个口头契约,今后不管谁听到好的道理,要互相通知,共同得益。他二人有着世间稀少的聪明和学问,起初是共依当时学术界权威的删阇耶为弟子,后来觉得不够所学,和删阇耶离开。他二人也各有着一百人弟子,这些弟子也以为除自己的老师以外,再没有人能在学问和道德上胜过他们的老师。因此在舍利弗和目犍连的心中,就傲然的以为世界上没有比他们再聪明的人。
有一天,舍利弗在路上碰到一位阿舍婆誓,看到举止行动,大方庄严,威仪济济,相貌堂堂。舍利弗心感异常,就问马胜比丘师父是谁,阿舍婆誓说是释迦牟尼佛。又试探阿舍婆誓修行,阿舍婆誓随口说了四句偈:诸法因缘生,缘灭法亦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舍利弗心中想着,他常修行考察,以为一切因及无因,虽然都是无所作,但那是由于自在天的意思而形成。今天从释迦牟尼佛弟子的口中,听到因缘法,明白到一切诸法不是人作,也不是天作,而是从因缘所生,也是从因缘而灭。这因缘启示他无我的智慧,断除他微细的烦恼。他越想越觉得自己多年的苦修,实在是无益的,真理之光,好像到今天才从阿舍婆誓的口中看到。目犍连看到舍利弗这种喜笑颜开的样子,知道他一定是得到很大悟解,就问:你今天得到什么好消息呀?快说快说!”舍利弗就把阿舍婆誓所讲的四句偈子,照样念了一遍,目犍连听了,当下法理慧盈。他们二人于是对释迦牟尼佛就生大恭敬和信仰。放弃删阇耶的主张。就带了他们门下弟子,共二百人,一起投奔到佛的地方,去拜佛为师,出家修道。佛答应了他们的要求。以后佛又为他们说色受想行识五蕴及苦、空、无常、无我等种种教法。这二百个人当下得到悟解,依教修行,成了阿罗汉果。
佛陀接受频婆娑罗王赠送的竹林精舍之后,在弘化的事业上得到不少的方便。特别是舍利弗和目犍连带领弟子皈依佛陀以后,很多的人都想跟随佛陀出家学道,社会上知道佛陀的感化力太强,人人都恐惧自己的子弟去出家,更有的怕佛陀的弟子多起来势力太大,因此批评的风声也就随之而起,但也却引起一些人对佛陀开始嫉妒、反应、轻蔑起来。
说释迦牟尼,扰乱家庭,断绝宗嗣,把社会人的子孙都诱惑去出家,从父母的身边夺走孩子,从贤妻的身旁夺去丈夫。
  这些批评的风声,给佛陀的弟子走在街上时一一的听到,知道人人发怒,也们把外面的闲言,很详细的报告佛陀。佛陀听后让弟子告诉人们:真人的佛陀,是引导人们了达人生的真理,非但是叫人要做人,而是叫人更要做一个完美的超人。学佛并不一定要出家,在家奉行佛陀之法也是一样。不久这些非难的言词没有人提起,大家对佛陀的先见之明,更是五体投地的佩服。在家修行说也便从此开始。


 须达长者建立祗园精舍

  释迦摩尼佛在竹林精舍说法度众时,弟子逐渐增多,发心供养的人也与日俱增。一天,城里的护弥长者承受释迦摩尼佛的教化,发心备办丰富佳肴,想在次日迎请释迦摩尼佛到他家中来受供。于是全家上下喜气洋洋地张灯结彩,庄严宝座,穿梭来往的忙着准备茶水饭菜,迎接贵宾的驾临。
 就在那一天,护弥长者的知交须达长者刚好从舍卫国远道而来作客,见到此景,也由衷欢喜,跟着忙碌起来。为了迎接佛陀,所有的人内心都涌现无量法喜,至诚等待佛陀的到来。
 须达长者因虔诚思念佛陀,感应了天神示现种种奇妙异象,赞叹佛陀的殊胜功德。同时,天神还化成婆罗门来礼敬佛陀,也感化了长者,令他增长信心。须达长者终于如愿皈依在释迦摩尼佛座下。
 由于感恩释迦摩尼佛的亲身度化,须达长者发愿迎请释迦摩尼佛带领弟子们也去舍卫国说法,教化国人。他向释迦摩尼佛承诺,要在国中启建精舍,以供比丘们住宿,来往说法。
 须达长者回舍卫城后,到处探访适合建立精舍的圣地,经过精挑细选,终于在舍卫城南郊二公里处,寻访到一园林,景色宜人,清雅幽静,是设立精舍的最佳地点。然而这处园林属波斯匿国王的儿子祗陀太子所有,太子对这个园林又十分爱惜,须达长者即与太子商议,请他让渡。太子心中不愿,于是为难他说:只要你用黄金铺满园子,园子就属于你的。须达长者全心诚意照办,终于使祗陀太子感动而献出树林,由长者捐资兴建精舍。由于须达长者生平乐善好施,常常赈济贫困孤独,国中的人都尊称他为给孤独,这座林园也就因此定名为祗树给孤独园,表示祗陀太子的树林、给孤独长者建造的精舍,以纪念他们的无量功德。
  祗园精舍的建造过程中,曾遭到城内许多婆罗门及外道的阻碍,在须达长者的请求下,舍利弗于是奉佛陀之命来监督工程的进行,并且应外道的挑战,举办辩论会,顺利摧伏外道。
  祗园精舍是佛陀在世时规模最大的精舍,占地约七甲,七层楼高,庄严富丽,环境优美,好比人间天上,胜过竹林精舍。僧房计有数百栋,此外礼堂、讲堂、集会堂、休养室、盥洗室、储藏室、诵读室、运动场、总会所等,应有尽有,设备齐全,比之憍萨罗国王宫,有过之而无不及,实为天下第一福地。建好之后,举行盛大的庆祝大会,佛陀如约接受了供养,带领弟子们来到这里安居弘法。
  须达长者经常来到精舍,探望佛陀及比丘们的生活起居和健康情况,供养一切的必需品。因此,他成为佛陀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在家弟子。祗园精舍也因佛陀的安居,来往度化,成为当时远近驰名的道场。释迦摩尼佛后半生在此结夏安居长达二十多年。

 施法语波斯匿王皈依

 憍萨弥罗国的大王波斯匿王知道他的太子只陀将舍卫城的花园卖给须达长者,须达长者又建筑精舍供养释迦摩尼,并听说释迦摩尼是一位大觉大悟的佛陀,波斯匿王很是疑惑。认为很多的修道者在深山丛林之中长住苦行数十载,直到老死尚不能觉悟,释迦摩尼那么年轻,而且不是婆罗门,怎么就能证得正觉呢?此时的波斯匿王对释迦摩尼还有些轻视和不信。
 释迦摩尼早就知道了波斯匿王的心思,在波斯匿王见到释迦摩尼之时,慈悲而又有力的说道:世界上有四种人不能轻视,一是年幼的王子,二是初生的小龙,三是星星之火,四是年轻的僧侣。因为王子虽幼,他将来长大时可以做统治国家的主人;小龙虽小,但他很快的就可以成为大龙,而且大龙也隐身在小龙之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僧侣,只要心净守道,有救度众生的弘愿与精神,不分贵贱老幼,都能得到无上的正觉。对着觉悟的人,在究竟的真理之前,如果轻视或恶口,获罪很重,要忏悔才能灭除这深重之罪。
 对于波斯匿王来说,出于国王的威严,过去从没有人敢在他面前直言,因为他是一位个性很强很固执国王。释迦摩尼的一席话,像冲击波一样震动了他的心,波斯匿王对自己狂傲的态度惭愧又抱歉。
 佛陀向波斯匿王开示:你是国王,你应该爱民如子,不要高高在上压制人民,要克制自己的恶念,宽对别人。不要把幸福建筑在他人的痛苦上;要帮助苦难的人,要安慰烦恼的人,要救济有病的人;特别是站在王者的地位,不能听信阿谀的言词,要知道王者是来为人民谋取幸福,而不是要人民都来为王者服务。
 佛陀又为波斯匿王讲了修学正见、正定、正语、正行、正命、正精进、正思惟。
 波斯匿王聆听法语,像是从梦中醒来,深深感叹过去狂妄愚痴,这些法语像阳光破除迷雾一样打开了波斯匿王愚暗的心。佛陀知道他已生起笃实乐法的心,认为这正是匡正他以后的行为机缘成熟的时候。于是,佛陀温和告诉他,不要以为修善学道就非要出家不可,修学真正的大道,出家与在家都没有分别。有的在深山之中学道而堕落,有的在家庭里面修行而获福。修行学道是不分什么人,王者一样可以修行。
 佛陀的法语,每一句都使波斯匿王信服的五体投地。从此,波斯匿王做了佛陀忠诚的护法,皈依佛陀做了得力的弟子。

度化家亲

舍卫城祇园精舍与佛陀的祖国迦毗罗卫国相距不远。有一天,波斯匿王写了封信派遣一位使臣送呈净饭大王,净饭大王看了波斯匿王的信后,知道太子的确成了一位大觉大悟的佛陀,更增加他的思念之情。特别是波斯匿王信中说佛陀不久要回故乡的话,更使净饭大王焦急难耐。于是,净饭大王派了优陀夷带了净饭大王的书信,很快在舍卫城谒见佛陀。
  优陀夷见到佛陀,非常惊诧,因为佛陀的相貌与十五、六年前相比完全改变,穿著的衣服虽然比过去简单,但比过去更圆满、更慈悲,好象增加了不可侵犯的威严。优陀夷向佛陀述说了他父王渴念情殷,思念成病。佛陀遂带摩诃迦葉等三人回迦毗罗卫国。

释迦摩尼的故事(十六) - 延华天光 - 延华天光的博客
净饭王一听得悉达多王子已成佛归来,不觉大喜,便带病偕王后率群臣出城迎接,亲族百姓也焚香献花相迎。
  释迦牟尼返回故国后,广宣佛法,许多亲族和百姓,也争相求度。迦毗罗卫国佛教大行,得道者如林。他的妻子耶输陀罗携其子罗睺罗也前往恭迎,其时罗喉罗年方七岁,聪明智慧。释迦牟尼向他们宣讲佛法,后来也先后度了他们出家。耶输陀罗后来与释迦牟尼姨母摩诃波闍波提一起皈依佛门后,成为最早的比丘尼。
  释迦摩尼佛的母亲因为她生佛祖的功德,而升天界当了教主。释迦摩尼成佛之后,知道他的母亲还在天上享乐,就以神通力升到三十三天(忉利天)为母亲说《地藏王菩萨本愿经》,令他的母亲发大菩提心,求生到究竟的常寂光净土。释迦牟尼佛为母说法,就是要让母亲知道佛法的利益:天界并非是终极的善道,天界也在轮回之中,只有佛国净土才是真正脱离轮回,免堕恶道。释迦牟尼佛为母说法后既重返人间。
  佛陀在祖国逗留约三个月左右的时间,然后他就带领弟子回祇园精舍说法,经过数年,又再回到王舍城灵鹫山的竹林精舍去安居。之后,到处宣扬圣音。
  时光荏苒,转眼数年,当佛陀在灵鹫山安居一段时期后,一天,佛陀在寂静的涅槃境界中,忽然心中稀奇的发生一件很悲哀的思想,佛陀已经预知净饭大王已经患病。不久,净饭大王的使者来求见佛陀,说他的父王希望能再见佛陀最后一面。佛陀得悉父王的病讯,马上就带领难陀、阿难、罗侯罗等诸弟子赶奔迦毗罗卫国。
  净饭大王的病虽然危险,但他的意识尚清,他见到佛陀回来,悲哀的微笑着,慢慢的伸出手掌,佛陀默默的上前握着,佛陀的眼眶中,好像也浮着一滴晶莹的泪珠,净饭大王一颗惦念的心放下了,合掌含笑而逝。
  净饭王病逝后,释迦牟尼为他举行了火葬之礼,超度他升天,并收拾遗骨,造塔供养。丧事毕仍率弟子离开故国。

 不得已接纳第一批女僧众

  净饭王病逝后,佛陀带领弟子在尼拘陀林中讲经说法。有一天,佛陀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带领释迦种族中的女人五百人,到尼拘陀树林中拜访佛陀,要求出家。佛陀听后三度坚决拒绝,因为过去的诸佛,都不允许女人出家。佛陀认为正觉的道果,是不分在家与出家的,女人在家学道奉行教法,披搭袈裟,勤行精进,是可以得到正觉的,但不可以出家。
 但是女人心念一生,是难以简单拒绝的。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同来的500女人立定决心,剃头发,披袈裟。佛陀为摆脱女人的纠缠,就悄悄地到那摩提犍尼精舍讲法,她们就追赶佛陀到那摩提犍尼精舍。恰巧遇到了从里面出来的阿难,阿难看到她们把头发剃去,感到非常惊奇!就想问问个中情由。这是,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又来求阿难,希望阿难在佛陀面前求情,收留她们出家,否则就死在这里也不回去了!
 不知佛陀心思的阿难生出于对女人的同情心、侠义心,请求佛陀收留他们做比丘尼时,佛陀坚决的不允诺,而且佛陀反复的申说僧团中不能让女人加入的理由,说是女子入僧团,好象良田中生长了稗草,是会伤害收获的。
  不懂法制的阿难顶礼流泪百般请求,再加上这群女子也难缠,佛陀感到很难以应付,佛陀知道这是众缘和共业的关系,世间上没有清净常住不坏的法,不得已的答应了阿难。慈命一出,阿难擦干眼泪欢喜的出去报讯。佛陀此刻的心却是沉沉的,用沉默的眼光看阿难一直有担心。
  舍利弗、目犍连、大迦叶等数人能理解佛陀不吸纳女人进僧团的心,对摩诃波阇波提夫人等五百女人进僧团没有什么好感,当她们参见佛陀的时候,那摩提犍尼精舍苦脸皱眉,沉默恭立在佛陀身边,而其他的人都显得很欢喜很高兴。
 佛陀担心比丘尼入僧团正法会因而紊乱,威严的讲说了八敬法道,此八敬法,犹如农夫作堤,预防水患,这也是为防止正法变成浊流戒律。
 第一、做比丘尼的应当依止比丘求受具足戒。
 第二、做比丘尼的应于每月月半往比丘众所,依其布萨,受其教诫。
 第三、做比丘尼的应当往比丘众所,受雨安居,若住所附近无比丘,比丘尼不得受夏座。
 第四、做比丘尼的不得举比丘之罪,说其过失,比丘得检举比丘尼之过。
 第五、做比丘尼的若犯诽谤罪时,应于半月内,在二部众中自行请罪。
 第六、做比丘尼的求受具足大戒虽至百岁,应当要向始受具足比丘,恭敬顶礼,承事合掌。
 第七、做比丘尼的安居以后,得于比丘之前,自说比丘尼不相应行或见或闻或疑三事。
 第八、做比丘尼的若有问于比丘,比丘不听,比丘尼不得问。
  有了比丘尼进入僧团,佛陀就对僧团有了更严格的要求。因为在人间最强大的就是烦恼色欲的力,最可怖畏的也是烦恼色欲的力,要求学道的男子莫沉迷于美丽的女人;学道的女人勿醉心于英俊的男子,关闭淫欲心,战胜烦恼色欲。
 要求僧侣对女人的眼泪,女人的微笑,要看做和敌人一样;对女人俯下去的姿势,垂下去的手腕,要看做是收魂摄魄的铁钩;对女人的秀发,化装的面容,要看做是捆缚人的铁链。谨慎管制自己的心,不允许心放肆!
 不久,佛陀的原妻子耶输陀罗也加入摩诃波阇波提夫人的比丘尼教团中出家了,佛陀像把心上的一个很重的包袱放下了。
 第一批比丘尼就这样产生了。

初始的戒律

  住持佛法的中心力量在僧团,欲求正法永存,当制戒律。佛陀所采用的方式,便是以随犯随制来制订戒律。也就是说每一条戒,都是佛陀为了随顺当时的情况,依照当时的风俗民情,因时制宜,善巧制定的。
佛陀成道后十二年间,仅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因为佛陀出世之初,弟子清净,不须别制禁戒。随着佛陀教化的地区越来越广,信奉皈依的人越来越多,佛陀的弟子中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人的秉性不同,出家之前的生活环境不同,不可能修行都具备佛陀一样圣贤的素质,贤愚不肖的出现自是难免。十二年后,佛陀乃告诫:弟子中有不如法者,应制定这样的戒,以后不可再犯。此后,次第随犯随制,就成了现在的戒律。
 说起制定戒律,还得从须那提说起。
  佛陀在毗舍离国狝猴河边的重阁讲堂说法的时候,迦兰陀村一位长者带领他的儿子名叫须提那的到重阁讲堂闻知佛陀说法,须提那听完佛陀的话后,深受感动,想要出家。因为须提那是独子,又已经结婚,佛陀要求他征求父母和妻子意见。父母自然不答应,妻子更不用说,是坚决反对。须提那出家的念头非常坚固,见双亲和妻子不允,以绝食来要挟。父母妻子实在不忍心,无可奈何允许他出家,须提那就一改愁态,非常欢喜的做了佛陀的弟子。
  在须提那出家不久,毗舍离全国遭遇饥荒,比丘们托钵乞食难以化缘,生活就成了严重的问题。须提那的故乡迦兰陀村是一个富饶的地方,他就把比丘们带去自己的故乡,他自己是认为做了一件功德。出家很久没有回家,到家乡后自然高兴非常,是回家还是不回家?须提那问题踌躇起来好久!他听说佛陀当初也回王宫访问过父王,他认为自己回家探访双亲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了,因此须提那就决定归家。家中的父母闻讯大喜,想把他留在家中,特别叫须提那的妻子艳妆盛情,打扮成像个千娇百媚的美人,教她一些甜蜜的言词,以便能打动须提那的心。
 须提那已经离家很久,归家以后全家所有的人盛情都让他感到家庭的温暖、家人的亲切。由于长久时间的禁欲生活,他终于禁不住妻子那温柔多情的诱惑,终于被家庭的恩爱束缚起来,做了淫欲的奴隶。
  一失足成千古恨,事到如今后悔迟。僧团的比丘们知道他被女色诱惑,责难就纷纷而来,还有人把此事报告佛陀。
  佛陀针对愚痴迷失了智慧心灵、生死根源绊住清净之行的现实,集合大家,制定了戒律,规定出家的沙门就必须守戒,并告诫弟子守戒的十大利益:
  1.摄取于僧:藉和合清净的僧团来摄受僧众。
  2.僧欢喜:使僧团大众能和合相处。
  3.令僧安乐:使修行梵行者能安住于佛法之中。
  4.令未信者信:使未生信心的人生起信心。
  5.已信者令增长:使已生信心的弟子更加坚定。
  6.难调者令调顺:以戒法来调伏个性顽劣的众生。
  7.惭愧者得安乐:因自觉而反省忏悔,立愿修正后,内心清净快乐。 
  8.断现在有漏:使僧众言行有所规范,断除现在烦恼。 
  9.断未来有漏:使僧众断除现在烦恼后,产生定力,能除未来世的烦恼。
  10.正法得久住:使正法得以久住,佛法得以长存。
  规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吃酒,是为根本大戒,如有毁犯者,名波罗夷罪(弃罪),就不能和大家同住,必须从僧团退出。如果不能守戒,可以还俗,并不算罪过!
 佛陀发出制戒的宣言,这就是正法中制戒之始。
  佛陀制定根本大戒以后,仍然有少数的弟子做出违背佛陀教诫的事来,佛陀经过很长的时间,很多的事实,制定四波罗夷、十三僧残、二不定、三十尼萨耆波逸提、九十波逸提、四波罗夷提舍尼、七灭诤、百众学等的比丘的戒律,比丘尼则有三百五十条戒。菩萨有十重四十八轻戒。在家皈依三宝的弟子,则可以受五戒,或六重二十八轻的菩萨戒而作优婆塞及优婆夷。佛陀又规定每半月布萨诵戒一次,集合说戒,使诸比丘都能在清净戒法之中长养善心。
  戒,维系了僧团的清净,佛陀弟子遵照戒律而行,过受佛法制约的生活。
  佛陀的劫难


  在佛陀生活得古印度种姓制度下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吠舍是古代印度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阶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
 婆罗门的种姓一向认为他们是第一尊贵的人种、是特殊阶级,是从梵天的口中生出来,别的人种都是下劣的。佛陀是释迦族属于刹帝利种姓。佛陀认为,目前社会上所分的剎帝利、婆罗门、吠舍、首陀罗等种族阶级和职业上分的政治、宗教、商业、劳工的分类工作等等,都无可厚非,但是要以此解说人种的优劣是绝对错误。无论哪一种姓,那一阶层,都是有善有恶的。杀生、偷盗、邪淫、诈伪、凶恶、贪欲,嫉妒、瞋恚、邪见,这些恶业那类人中都存在,无论那一种姓中,剃除须发,穿著法服,精进修道,也是都可以成就圣果的。
  佛陀的平等主张,让婆罗门外道感到了可怕,因为平等的主张团结了大多数人,使佛陀的僧团势力如日月之光的增大,队伍越来越大,削弱了他们的势力,这就使婆罗门生起了打击陷害佛陀的心。他们用金钱财帛买动一个名叫战遮的少女,叫她跟随信众到祇园精舍听闻佛法,然后偷偷的宿在外道的道院,当舍卫城的信众早晨往祇园精舍礼拜佛陀时,战遮女就从祇园精舍的方向对面走来,散布她住宿在祇园精舍的香殿之中,诋毁佛陀。七八个月后战遮女在腹部做成妊妇的妖态,依然去佛陀说法时,突然从大众中站立起来责难佛陀和他发生夫妇的关系致使她怀孕,让听法者大惊失色。但阴谋终归阴谋,战遮女系在身上的伪装物猛然落下,恶毒的计谋不揭自穿。
  一计不成有生一计。婆罗门又第二次唆使名叫孙陀利的少女,早晚很勤的在祇园精舍进出。数日以后,外道以雇凶把孙陀利暗杀在祇园精舍,并把死尸埋葬在祇园精舍的垃圾堆中。外道恶人先告状,诬陷孙陀利和祇园中的人有不净的行为,是佛徒因为桃色的纠纷把孙陀利杀了。善恶因果,如影随形。不久,凶徒因分赏不均大打出手结果悉数被捕。波斯匿王下令逮捕外道门徒,以教唆杀人罪严刑宣判并诏告天下。佛陀的僧团虽然不幸遇到陷害,佛陀的圣格有如须弥,更加崇高;佛陀的名望,有如日月,更加光亮。
  佛法的教难,僧团的劫难,并不到此就止。拘利城的城主善觉王,是耶输陀罗的父亲,也是付托的岳父,对佛陀曾弃他的爱女出家怀忿在心。当佛陀托钵的途中,他责难佛陀不要国家,抛子离父弃妻入山修道。号召城中百姓粮食虽多,不能给一个不要国家,不要父王,不要妻子的人来受用,并驱逐付托即刻离开。佛陀慈悲的没有记恨,知道每个人造作的业力,是不能逃出自作自受的因果定律,善觉王以后不到七日,就不幸的得暴病死亡。
  究竟有多少人做佛陀的弟子,佛陀从没有计算。那么多的弟子,可谓形形色色。提婆达多就是个变志的人,他企图夺取佛陀的弟子,征服佛陀。提婆达多本性就是具有野心人。自己感觉受佛陀的冷落,甚至给佛陀摈斥,瞋恨佛陀。佛陀曾委婉劝提婆达多别在僧团惹事生非,但提婆达多并不肯接受佛陀的劝告。他急于求成,要求佛陀教他学习神通法门,佛陀劝他不要贪求神通,多修德行,拒绝提婆达多的要求。提婆达多瞒着佛陀请舍利弗、目犍连等大阿罗汉僧授神通法门,舍利弗等也洞悉提婆达多的恶性,同样的拒绝他。于是提婆达多阴谋等待报复机会。终于等来了一个机会,阿难教他学会了神通,潜在的恶念就开始膨胀。于是他便开始暗自发展自己的势力。提婆达多以神通力诱惑频婆娑罗王的太子阿阇世,阿阇世太子真的就皈依他了。 阿阇世太子对提婆达多非常恭敬供养,在王舍城附近,为提婆达多建筑了富丽堂皇的僧院,每天以五百车的物品供养。就因这样,提婆达多的门下有了五百人之多的弟子,他的名望日渐增高起来,甚至佛陀的弟子有些都潜逃到他的地方去。他散布佛陀的年龄日渐衰老,僧团中都是收的无用的人做弟子,要改革僧团,自己做佛陀的接班人。
  提婆达多的势力逐渐大起来,但他恨佛陀,又畏惧佛陀的威德。他就用钱财收买很多凶徒行刺佛陀。但行刺的凶徒一见到如日月之光的佛陀,都惊惧起来,一个个的都闭目合掌平伏在佛陀座前,皈依作了佛陀弟子。
 提婆达多几次药害佛陀都没有得逞。但是有很多修行未熟的比丘或比丘尼,都感到不能安心修道给僧团造成了不灵影响。
 提婆达多已经走上了邪路,就没想到回头,就又煽动阿阇世太子,阴谋计划开创新的世界,妄想要将摩竭陀国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频婆娑罗王被他的太子和太子的心腹之臣拘囚狱中,并禁止一切人前往探监送饭。阿阇世太子接了王位,提婆达多登上国师的宝座,国中的人民心中虽怀怨恨,但给新的威力压迫,又不得不假装着服从。
 提婆达多一直教唆阿阇世太子毁灭佛陀和频婆娑罗王。并分工有阿阇世太子谋害他父王,自己谋害佛陀的生命。当佛陀带领弟子在王舍城外托钵乞食时,提婆达多放出了阿阇世太子宫中巨大的狂象群,诸比丘一见大惊,要求佛陀赶快避开,免遭狂象的凶暴。不可思议的是狂象走到佛陀身边,即刻跪下并驯服在佛陀之前,佛陀为其授说三皈,大象双目滔滔的流下泪来。
  但频婆娑罗王就不能像佛陀那么自在解脱了。频婆娑罗王被囚狱中,经受着肉兔的折磨。但因为已经得了佛陀真传,数日不进饮食,仍然是和颜悦色,无有怨言。后来闻听了佛陀说法,安静的往生去了。
频婆娑罗王往生以后,提婆达多认为他是最有权力的了。不久,他即带领他的弟子,公开向佛陀发难。双方对面,这场异乎寻常的僧团集会,充满杀气,但是佛陀安静如常。
  提婆达多毫不隐讳的让佛陀交出弟子的带领和教导权,佛陀满面慈和说出了让他想不到的话,佛陀认为舍利弗、目犍连、大迦叶等才能继承法统,提婆达多的面容燃起瞋恚之火。他用脚踢着棹椅,怒气冲冲说:我一定要向您报复!
 提婆达多以为他有阿阇世王的势力和他的心腹的弟子俱迦利、迦留罗提舍、干陀骠等终完全可以和佛陀作战,结果是一败涂地。提婆达多因犯了五逆重罪,招感的果报即身堕入地狱之苦,绵绵无期。

涅 槃

  佛陀应身的年龄到了八十岁的时候,带着阿难行化到遮婆罗塔的地方。对诸比丘说,在三个月后,于拘尸那迦罗成的娑罗双树间依着法性进入涅盘,要求其弟子在娑罗双树间敷座设床,头在北面向西,我的教法最近可以北方宏传,未来也会盛行在西方。 葬式上,先以香汤洗体,然后用新的净的棉花包裹起来。在这之上再包五百毛毡,装入金棺,在棺内浇上麻油,然后把金棺纳入铁椁之中,外面再用旃檀的香廓围绕,上面堆积名香,四周放鲜。自己用三昧真火荼毗,让弟子们收拾舍利,在十字路口建立塔寺,给过路的人知道思慕、信仰。佛陀不是为自己求建塔寺,而是为众生信仰长久留下遗物。
  佛陀不久进入了拘尸那迦罗城,佛陀就在竹芳村的地方示疾,此时佛陀的慈颜现出明透的光辉,比平常更圆满、更清净、更庄严,像日月一样,光明灿烂;像大海一样,深广无边,那无量之光像要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照透一切的样子。
  当时就有许多弟子与护法天龙,都在佛的身旁,周匝围绕。此时,拘尸那城有一位工匠,名叫纯陀,请佛慈悲,方便开示,同时要求佛在涅槃之前,接受他的真诚供养,所以《涅槃经》里面说,如来之身,已经在无量阿僧祗劫的时候,就不受饮食了。现在为诸声闻说法,所以最先就接受拔陀与波罗二个牧女的乳糜供养,现又接受纯陀最后供养。
  二月十五日午夜,佛陀在此娑罗双树间涅盘。佛陀以吉祥卧的姿势卧在娑罗双树之间床上。风息林静,鸟兽无声,树出水滴,百花凋零,整个的世间都现出寂寞萧条的现象。
后记
  释迦牟尼佛,从他成道后,到涅槃前,说了四十九年的教法,开了三百数十次的法会,除了最初所化度的五比丘等一千二百五十个常随的弟子以外,他还到过当时印度各国说法。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林里面的白池露,佛说了十六会的《般若经》。又到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说《大般若经》与《法华经》等许多大乘经典,又到庵摩罗园说《净名经》等。又到毗耶离城近猕猴江的精舍,入不动三昧禅定。又化度了五百个做生意的商人。他们听到佛的说法,个个都证得了阿罗汉果。然后又回答了许多比丘提出的问题。后来再到波罗奈国,说《出曜时世转法轮经》等。在过摩竭陀说《贤愚因缘经》和《华严经》等。摩竭陀国又叫无害国,那里的人民,多是慈悲善良,没有忿怒嗔恨的心情,佛最后曾在坚固林的地方,演说过《涅槃经》等,在毗耶离城的一棵音乐树下面说了《灌顶拔除生死得度经》。
 机薪既尽,应火潜辉,娑婆印坏,净土文成。真实形象的再现了释迦牟尼佛一生的应化事迹。从岚毗尼花园无忧树下降生,到最后在拘尸那城示现涅槃为止,在这八十年来的一期寿命,佛自始至终,把有缘的应该得度的众生,统统度化了,佛陀就是于无生之中,示现有生,于无灭之中,示现有灭,这叫做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自利利他,功圆果满。最后在拘尸那城,双林树下,右胁而卧,示现了入大涅槃,圆寂逝世。
  佛一生说法利生,最初度憍陈如等五人,现在将要涅槃,最后得度的,须跋陀罗比丘。须跋陀罗,本来是一个外道教徒的头子,因为听了佛说的《涅槃经》,当下智慧现前,烦恼消灭,就得证罗汉果位,这时他已是八十一岁的老人了。在佛将涅槃时来投佛出家。
  佛的堂弟阿难尊者,在佛的身边三十几年,对佛有深厚感情,现在佛要涅槃,他特别悲伤。当时有一位名叫阿优娄楼陀尊者在旁边,看到阿难哭得十分伤心,关于佛涅槃以后的许多大事,如何处理,也不去问佛,就马上提醒了阿难说:你不要再哭啦,佛灭度后,佛教的几件重要大事怎么办,你赶快去问问佛。阿难在他的提示下问佛:
  “第一、佛在世的时候,大家都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何为师呢?佛说:你们依波罗提木叉的无上戒法为师。
  “第二、佛在世时大家依靠佛,与佛住在一起,这是依佛而住。佛灭度后依何而住?佛说:你们依四念处住。(四念处:念是能观的智慧,处是所观的境界。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
  “第三、佛灭度后,结集经、律、论三藏教法时,在诸经之首,要讲几句什么话?佛说:当说如是我闻。
  “第四、对一些恶性比丘,佛在世时,佛会设法调服他们,佛灭度后,用什么办法对治他们?佛说:用默摈的办法来对待恶性比丘,把他们在僧团内孤立起来。这样一来,自己感到孤苦零丁,他就会自动离开寺庙走了。
  上面讲四点是释迦牟尼佛在临终前最后垂训,也是佛的遗嘱。
 正在释迦牟尼佛涅槃的时刻,阿那律尊者到忉利天宫通知佛母摩耶夫人,佛母听到佛将逝世圆寂,感到极大痛苦。摩耶夫人跟着阿那律尊者,来到双林树下。佛本来是无生无灭,以大悲愿力,而示现了有生有灭,当他知道母亲来看望时,从金棺中坐了起来,合掌恭敬以最虔诚的心情,来迎接慈爱的母亲。并接受摩耶夫人所奉的献净光洁的香花。佛对母亲说人生无常无我、如梦如幻的妙法后,才安静入涅槃。佛是十分教敬父母的。如在他的父亲净饭王逝世时,佛亲自来到父王灵前,执持香炉,走到灵柩前面引路送葬,尽了人子的天职。由此可见释迦牟尼佛虽然是一个身游方外,离开了家庭,抛父母、别祖宗的比丘,可是他对生身父母双亲的极为孝敬,为佛教徒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特别是出家僧众的典范和楷模!
  佛陀双林入灭不久,大迦叶尊者为了正法永续,在阿阇世王的外护下,于七叶窟召开第一次结集,而有《经藏》和《律藏》的传世。大迦叶尊者为付法传承的第一代,续传阿难、末田地、商那和修、优婆多诸师,到了第五代优婆多尊者以后,开始有《律藏》的五部分歧
  佛陀涅盘百年之后,佛教僧团举行第二次结集,出现了首次的分裂,分成二部,名为根本分裂。分裂的原因,有教团组织分派的内部因素,也有社会变迁的外在因素,二者互相影响。
  然而,从历史溯源来说,教团组织的分派,首先透露了分裂的主因;而教团组织是依据戒律来维系纲常,因此对戒律看法的不同,当是本单元讨论的重点。
  根本分裂之后,随着教义、学说和戒律上的日渐分歧,经过一段时间,大约是佛涅盘一百年到二百年之间,二部逐渐形成十八部派。二百年到三百年的时候,就已扩大到二十部派了。
  这些部派中,由大众部分出的有: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多闻部、说假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等八部。由上座部分出的有:说一切有部、雪山部、犊子部、法上部、贤冑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化地部、法藏部、饮光部、经量部、说转部等十二部。
  部派佛教的分裂实际不只二十部,《三论玄义》说:言诸部异执者,或二部,或五部,或十八部,或二十部,或五百部。部派之间的诤论,对义理的不同诠释,为往后大、小乘部派佛教的形成,种下了根苗。而相较于根本分裂,历史上把这些陆续的分张,叫做枝末分裂
  ()经典结集与部派佛教
  1.第一次结集--经律传诵 《佛遗教经》中叙述佛陀在入灭前的最后说法: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佛陀涅盘后,正当僧团大众沉痛哀悼时,有一位愚痴的比丘跋难陀却高兴地说:你们何必伤心呢?佛陀在世时,整天说我们这不对,那不好的,现在他死了,我们可以自由了!大迦叶尊者惊愕之余,认为当务之急,应该把佛陀一生的教法结集起来。
  根据《部执论疏》记载,佛陀入灭后,大迦叶尊者召集五百位阿罗汉在七叶窟举行的第一次结集,是由阿难尊者诵出五《阿含》为《经藏》;由优波离尊者历时九旬,升座八十次而诵出《毘奈耶》为《律藏》。经大众印证、认可后,成为最初的根本《律藏》,全名《八十诵律大毘尼藏》。唯当时的结集只有口诵、心记,并没有付诸于文字,故此部《律藏》今已失佚。 
  佛陀的说法、制戒,是因应利、钝不同的根机而有所差异。佛陀住世期间,弟子们已经对各种问题产生不同的看法。所不同者,当时有佛陀的圣言量可资依据。七叶窟的结集,迦叶尊者与婆师波尊者也因为对戒律有着不同的意见,而有所谓窟内结集窟外结集的说法。这些纷歧,为往后部派的分化埋下种子。 
  2.第二次结集--根本分裂第二次结集大约是在佛陀入灭一百年后举行,共有七百位高德比丘参加,所以称七百结集。因为结集的地点在毘舍离城,又称毘舍离结集
  分裂的症结,南北传佛教的说法不一。根据南传佛教的说法,是因为僧众对于戒律产生严重的争执,而致引发分歧。
  印度东部的跋耆族比丘,首先提出与原始教团相违的十条新戒律,受到东部僧团的普遍遵行。当时有印度西部波利族的长老耶舍,游化到东方毘舍离城,对于跋耆族比丘乞受金银的情况感到震惊,认为此举不合戒律,立即邀请西方的长老比丘来到毘舍离城结集,宣布包含乞受金银在内的十事非法,参加的长老比丘共有七百人。这次的结集,并没有受到跋耆族比丘僧团的认同,他们另外大规模召集一万名比丘僧伽进行结集传诵大会,以示反对,因此导致佛教教团第一次的分裂。此后,波利族长老一派,称作上座部;跋耆族一派人众较多,名为大众部 
  上座部所遵循的戒律是钜细靡遗的《四分律》、《十诵律》,大众部则依据精要简略的《摩诃僧只律》及《梵网经》为准。关于十事,按南传佛教的《大史》、《岛史》所记,大致如下: 
角盐净:可用角器蓄盐,以备随时食用。
二指净:中午日影偏西二指的时候,仍可就食。
他聚落净:饭后可到其它聚落再食。
住处净:同一个界内居住的比丘,可分开举行布萨仪式。
赞同净:可由僧团一部分比丘作成决议,再征求其它比丘的同意。
所习净:按惯例行事不算违犯戒律。
不搅摇净:允许喝未经搅拌去脂的牛乳。
饮阇楼伽净:可以喝未发酵或半发酵的椰子汁。
无缘坐具净:可用不贴边,大小随意的坐具。
金银净:比丘可接受金银的供养。
  以上十事,为第一结集所传诵的戒律所禁止。
  根据北传佛教的说法,第一次分裂是由于对修行果位的看法不同而引起。原始佛教主张阿罗汉是修行的最高果位,经过身心重重考验的阿罗汉,已经断尽一切生死烦恼,解脱轮回。然而当时却有一位大天比丘对此提出异议,认为阿罗汉并非圆满果位,仍有五种局限,他以偈颂表达: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是名真佛教。
  然而,大天的主张立即遭到上座比丘们的反对,为此,双方展开激烈的辩论。最后,赞成大天的多数比丘组成大众部,反对大天的少数上座比丘组成上座部,而且被迫离开华氏城,迁移到印度西北的迦湿弥罗(喀什米尔)。
  以南北传佛教所记载部派形成的原因来看,南传佛教的说法,纯粹以戒律的解释不同为分裂的起因。北传佛教则着眼于教义的看法有别。
  由于上座、大众两部的形成,后来的众多部派,都是从这两部分裂出来。所以这次的分裂,叫做根本分裂
  ()五部分派
  自第一次结集,优波离尊者诵出《八十诵律》根本《律藏》后,从大迦叶尊者以下,五师相承,并无重大差异,这是佛陀涅盘后一百年间,也是印度佛教发展史上的原始佛教时期。由于僧团中的成员大多是亲聆佛陀教导的阿罗汉、大比丘僧众,在修行及教团共住方面能够遵循佛陀制定的仪规惯例,基本上仍然是一个整体的教团,并无重大诤论。 
  直至佛陀涅盘百年后,优婆多门下,有昙无德等五位大弟子各执一见,最后各自在《八十诵律》中采集律法,自成一部。分别为:
  1.昙无德部:昙无德,乃部主之名。所传广律为《四分律》六十卷,戒本为《四分僧戒本》一卷、《四分律比丘戒本》一卷、《四分比丘尼戒本》一卷(姚秦佛陀耶舍译)。
  2.萨婆多部:即说一切有部。所传广律为《十诵律》六十一卷(姚秦弗若多罗、昙摩流支译),戒本为《十诵比丘波罗提木叉戒本》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十诵比丘尼波罗提木叉戒本》一卷(刘宋法显集出)、《根本说一切有部戒经》一卷(唐代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戒经》一卷(唐代义净译)。 
  3.弥沙塞部:弥沙塞,意译为不着有无观。所传广律为《五分律》三十卷(刘宋佛陀什等译),戒本为《弥沙塞五分戒本》一卷(刘宋佛陀什等译)、《五分比丘尼戒本》一卷(粱朝明征集)。
  4.迦叶遗部:迦叶遗,意译为重空观,也就是以空亦空为观。所传广律为《解脱律》,戒本为《解脱戒经》一卷(元魏般若流支译)。
  5.摩诃僧祇部:此部所传广律为《摩诃僧祇律》四十卷(东晋法显、佛驮跋陀罗译),戒本为《摩诃僧祇律大比丘戒本》一卷(东晋佛陀跋陀罗译)、《摩诃僧祇比丘尼戒本》一卷(东晋法显、觉贤译)。
  此外,关于五部分裂的说法有二:
  1.《出三藏记集》卷三记载,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长者梦见一张白毡,忽然自分为五段,长者于是惊醒,到佛陀处请问其故,佛陀为他解说,这是表示佛陀灭度后,《律藏》当分为五部。
  2.《翻译名义集》卷四记载,世尊成道三十八年,赴王舍城国王的供养,食讫,令罗罗洗钵,因失手而使钵破为五片。是日有多位比丘因此事而请问佛陀,佛陀为他们解说,这是表示佛陀入灭后初五百年,诸恶比丘分《毘尼藏》为五部。后来优婆多果然有五弟子各执一见,遂分如来一大律藏为五部。 
  随着时间的流转,佛教传布的范围扩大,加上复杂的种族和语言,以及各地不同的民情风俗,国主信仰的不同倾向,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等种种因素,都足以导致戒律观点的差异。第二次结集无异是部派分张的肇端,这时期是佛涅盘一百年至四百年间,正是从原始佛教逐渐转型,形成部派分张的时代。
             (释迦摩尼的故事至此结束)
  




[Continue reading...]